Search

《日經亞洲評論》今天刊出一則評論,標題為「台灣強勁的GDP成長,證明它不需要中國就可以成功」,內容如...

  • Share this:

《日經亞洲評論》今天刊出一則評論,標題為「台灣強勁的GDP成長,證明它不需要中國就可以成功」,內容如下:

台灣現在正在進行嚴重的貿易戰,不過根據上週的數據顯示,台灣第四季度的經濟成長從第三季度的3%成長到3.4%。而蔡英文以壓倒性優勢贏得了總統選舉得以連任,這股民意賦予她強大的使命,未來繼續帶領台灣從中國以外地區重新平衡經濟結構。

然而,這種努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蔡英文的執政團隊需要製定一個有力的計劃,才能與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貿易國脫鉤,而中國決心透過各種手段鎮壓台灣的獨立運動。

好消息是,全球許多經濟的不利因素正對台灣有利。其中一項是所謂的貿易轉移,美國的關稅導致跨國企業紛紛將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台灣。此外,台灣還受益於科技趨勢,例如全球對高階智慧型手機的可觀需求。台灣非常善於駕馭新技術,包括具有5G電信功能的小型設備普及。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的表現也幫助了蔡英文,讓她在1月11日取得的重大勝利,證明了香港的民主抗議有十足的影響力。

然而,台灣自2016年以來的製造業能確保安全,很大程度上真的要歸功於蔡英文,她恢復了與東南亞、南亞、澳洲和紐西蘭的緊密連結,「新南向政策」還拯救了旅遊業。儘管該政策專注於更緊密的貿易和商業關係,但也讓台灣得以放鬆了簽證限制,並持續加強旅遊行銷。

中國擅長限制遊客的流量以懲罰看不順眼的國家,2017年的韓國或最近的香港都是很明顯的例證。然而,台灣的遊客人數在2019年創下歷史新高,成長7%。

台灣政府的「亞洲矽谷發展計劃」還幫助台灣最具影響力的商人郭台銘促成蘋果將生產轉移到台灣。儘管蘋果並沒有下定決心,但郭台銘對台灣的信任票對蔡英文的經濟政策是一個福音。這也提醒我們,比起中國,台灣的經濟前途更取決於iPhone的發展。

蔡英文還計畫投資高速網路基礎設施,保留本地人才並從國外招聘人才。現在該由她來實施這些政策,這是選民剛剛交給她的重要任務。

但是蔡英文的做法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說服力。荷蘭ING銀行的Iris Pang表示:「幾個月來,我們一直懷疑這種投資策略是否會成功,對其能否有效支持台灣經濟抱持懷疑態度。」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在經歷中國30年來最慢的經濟成長。習近平的「中國製造2025」已從台灣挖走了3,000多名晶片工程師。人才的流失也說明了為什麼蔡英文在第二任期必須堅持到底。

蔡英文政府面臨很多障礙:昂貴的土地價格、昂貴的電力、缺乏競爭力的工資規模以及快速老齡化的經濟影響。美國是王牌,但這無濟於事。

2019年對美國總統川普的經濟出口猛增68億美元(17.2%),克服了對中國和香港的出口下降57億美元(4.1%)。但是美國的穩定取決於川普是否對科技企業徵收新稅或針對華為以外的5G產品徵收新稅。

蔡對川普重商主義的早期反應是促使中國的台灣公司回國投資。像台積電這樣的晶片製造商就是這樣做,也為台北帶來了巨大的紅利。

來自荷蘭的半導體設備製造商ASML(世界最大的供應商)等公司對台灣的出口也在不斷增加。類似的投資顯示,外國直接投資台灣的情況已經穩健步入正軌:僅在2019年的前九個月中就增加了9%。

然而,升級台灣經濟的緊迫性正在迅速提高。這包括通過監管和稅收調整來激勵更多的創新和生產力。蔡英文的執政團隊必須加快台灣技術價值鏈的發展進程-從半導體到生化創新再到人工智慧。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經濟學家Min-Hua Chiang建議台灣放寬對外國勞工的政策。台灣很可能在2026年成為「超高齡社會」,全國20%以上的人口超過65歲。

更重要的是提高平均薪酬。Min-Hua Chiang說:「低工資不僅會把熟練的勞動力推往其他國家,而且還會阻礙台灣發展創新、高附加值和知識型產業的能力。」

台灣成功避免了技術密集型經濟長期以來的「空洞化」,因此在貿易戰中勝出。蔡英文的團隊現在必須大膽行動,以說服投資者,台灣有一個明確而可信的計劃來克服中國無疑會給自己帶來的障礙。

原文出處:https://asia.nikkei.com/Opinion/Taiwan-s-strong-GDP-growth-shows-it-does-not-need-China-to-succeed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李柏鋒的Facebook專頁,我會在這裡分享我的所見所聞和想法。 我的Blog:http://www.buffettism88.com/
View all posts